库尔班江

库尔班江·赛买提,自由摄影师,独立策展人。参与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等纪录片的拍摄创作。策划出版图文集《我从新疆来》。

我从新疆来,请大家重新认识真实的新疆人

2015-09-22

  一说起新疆,大家是不是觉得好遥远,而且还不安全,不太愿意去。但是我们一说到国内的海南、云南,甚至国外的美国、迪拜,我们似乎热情高涨,再远也得要得去。

  一说到新疆人,大家好像觉得很陌生,还挺害怕的,觉得是另一个世界的人,也不知道怎么去跟他们沟通。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我的故事,跟大家聊一聊媒体上不会说的真实的新疆,和大家都一样的新疆人。

  我叫库尔班江·赛买提,自由摄影师,目前定居在北京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我出生在新疆和田的一个维吾尔家庭。

  在和田这样一个维吾尔人口占到96.3%的地方,我小时候能见到其他民族的机会,几乎是没有的。我家人也从来没有告诉我说“你看汉族是什么样、哈萨克族是什么样”。

  大家应该都记得上小学的时候,老师会给我们教一些中国的概况之类的知识,还会介绍中国56个民族的样子。当时的课本里面用漫画的形式展示了56个民族的样子。

  汉族人的形象是头上戴个白头巾,腰上别一个鼓,扭秧歌的造型,这个是最新的汉族的造型 。这个是蒙古族、藏族、回族、哈萨克族,那维吾尔族就是这样。那么我相信大家学完之后,到现在为止也说不全这56个民族的样子,但能记住的就是小人儿的样子。

  所以到现在为止我被问到得最多的就是“你们维吾尔族是带着花帽天天唱歌跳舞是吗?”很可惜我是个一个四肢发达的俗人,如果我会唱歌会跳舞,帕尔哈提是好声音第三,第二得是我。

  这是我最好的兄弟闻星,我刚跟他认识的时候,我的汉语糟糕得可怜,我能听懂的也就百分之十到二十左右。虽然我在中专,我的专业是中文,但我从来都没有好好上过课,我永远忙碌着我的课外活——打拳击、摄影,当然还有谈恋爱。

  我在我的女朋友的学校打篮球的时候跟闻星认识的,有一次打完球,他用手比划的方式,我当时就觉得这兄弟是看得起我才愿意请我去到他家里去吃饭,二话没说就跟着他到他家里面去了。

  到他家里以后我才发现,他的家和我家没有任何区别。最让我惊讶的是他妈妈,说着一口比我还流利的维吾尔语,还做得一手好吃的抓饭。聊天之间我了解到,闻星的妈妈是在和田出生长大,所以她的生活习惯都和维吾尔人是一样的。

  和闻星认识以后,有了想学好汉语的愿望,是回到学校,我就主动要求跟汉族一块儿住,我的汉语也越来越好。

  考大学的时候,闻星这小子也不知道哪儿来的主意,非得要上维吾尔语专业,他父母显然是不同意的,他们觉得在和田,有现成的学习环境,没必要专门去上这个专业,但闻星坚持自己的选择。

  他考上的是和田的一个专科学校,上了第一批给汉族生源的维吾尔语专业班,他的其他同学都是在父母的要求之下上的这个专业,只有闻星自己给自己拿的主意。

  他不光学习维吾尔语,他开始看《古兰经》,开始学伊斯兰教的一些知识,这些都是为了和我更好的沟通和交流。我被我兄弟感动了,他的这些举动让我明白一件事,沟通和民族还有宗教没有任何关系,只要有诚心。

  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,我开始了我自己热爱的纪录片的工作,这期间以新疆为标题的各种新闻开始有点儿热门。大家,包括媒体心态比较猎奇,只要在媒体上带“新疆”两个字,点击率一般都有保障。

  但是另一方面,我和我身边的新疆朋友除了解释能歌善舞这件事儿,我们开始解释新疆为什么有小偷,新疆为什么出暴恐,新疆为什么会出现全国各地其他城市都会出现的暴力恐怖犯罪事件。我还解释最基本的那个概况,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,世居民族就有13个,常居民族有47个。

  慢慢我发现,对于好奇的朋友来说,语言是够的。但是因为我是新疆人,大冬天的被房东赶出房子的时候;因为我是新疆人而被拒绝入住酒店的时候,就算入住了酒店还有热情的警察叔叔深更半夜到我的酒店,拜访我的时候,我就没法解释了。就像大家都对证明“我妈是我妈”,很无语。

  我没办法给他们证明“嘿,我确实从新疆来,但是我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,我无公害”。对他们来说,检查我是他们的工作和任务。这更多的是对新疆缺乏更多的认识。

  我们往往离开家乡就会被贴上家乡的标签,如果我们回到家乡,比如说新疆人回到新疆,是不会感觉到自己是人群中的少数。他们可以放心做自己,过自己的生活。

  但是新疆到了另一个城市的时候,就被动地代表着新疆,代表着自己的民族。在这里,从外貌到语言,从生活习惯到宗教信仰,新疆人从普通成为特殊,甚至更多时候备受困扰。而这更多的还是对新疆认知的缺乏。

  有这样一批新疆人离开家乡,在别的城市生活,他们是在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创造了自己的生活。在新疆这个符号被异化的社会发展环境当中,他们没有选择逃避,也没有选择极端,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,继续热爱生活,创造着一定意义的价值。

  而且他们是在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岗位上,通过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能力。我相信在座的所有人,无论是离开家乡多少年,家乡是我们割舍不断的一个元素。

  对于新疆人,新疆精神在他们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,新疆给了他们鲜明的性格,新疆给了他们一个独特的经历,更给了他们非同寻常的选择,每一个新疆人都是中国这幅画面上的一抹颜色。

  我曾经拍了大量的新疆的秀美风光和人文风情,我曾经因为这些美好的景物和传统文化让人们对新疆有着好的印象。但在经历过后我发现最动人的还是身边真实的人和事。歌舞、瓜果、风景它是不变的,人们只会被吸引一时。

  而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一个群体生产生活的产物,只有当人们看到这些个体都表现出来的时候,就会为之所动。如果少数人的错误做法改变一个群体的印象,那么大多数人的正确理解和积极行动更应该改善一个群体的印象。

  现在最能改变人们的看法的是我自己,和我一样生活在大家身边的,和大家一样的新疆人。

  这两年暴力恐怖事件频繁发生,每一次发生这样的事件,无论犯罪分子是哪儿的人或者抱有什么希望,对于这种事我是深恶痛绝的。而且不管他们是什么目的去做的这件事,影响到了社会的安全,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公民来说,我也在担心我的生命安全。

  而这种社会的安全现状,和这些一群人所做的事情不是一个特殊群体去面对的,或者说去想办法的,这是一个全社会共同的责任。

  这两年,我开始从很多的网络评论发现,人们不再关心新疆的秀美风光,而是开始问候身边的新疆人,他们想知道这一群人在做什么?这时我突然发现我做对了。《我从新疆来》正好可以给人们一个答案,让大家重新对新疆人,有一个正确的认识,更重要的让大家学会去相互沟通和交流。

  去年的十月,《我从新疆来》这本书出版了,一百组人物的故事,让每一个看过的人都感叹出一句话,“原来新疆人是这样的,他和我们没有不一样”。而今年的五月,《我从新疆来》这部的纪录片也开拍了,今天我给大家放一下这部纪录片的预告片,今天也是在媒体上首播。

  刚刚预告片里那个父亲,他叫艾力克·阿不都热依木,维吾尔族,今年62岁,来北京32年了,现在在卖烤肉。1982年中国刚改革开放没多久,他在乌鲁木齐的市场做生意。

  北京来的一个考察队觉得,乌鲁木齐的市场非常有气氛,希望在北京也能感受到这样的风情,于是选了艾力克大叔在内的十几个生意人到北京的马甸做新疆生意。他刚开始是卖水果,后面卖烤肉,甚至有了自己的店面。

  那个时候他想赚够了钱,就回到乌鲁木齐开一家餐厅,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。但还没攒够钱回家,他的第三个孩子就得了脑瘫,每天1000多元的治疗费,没多久就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。

  现在全家靠他一个人每天卖烤肉的收入维持生活,偶尔还需要躲城管。他孩子的老大老二定居在新疆,他的生病的孩子和小儿子跟他们在北京治病和生活,很多人告诉他,他儿子的病是治不好的,但是他依然坚持留在北京,希望有一天有新的药能治好孩子的病。

  另外一个主人公,打手鼓的主人公,他叫谢胜利,汉族人,今年70了,他没去过新疆,但他是新疆鼓王阿不力孜老师,唯一的一个汉族徒弟。

  他年轻的时候是因为对新疆手手鼓的热爱,主动找到阿不力孜老师学习,也许语言、生活上有所不同,但是谢胜利每天都坚持打鼓,最终得到了师父的认可。

  当他师父去世之后,他每天坚持打三个小时手鼓,他说,这是他纪念师父的方式。他今年他有机会新疆,我们期待看到他精彩的故事。

  这部纪录片将记录包括艾力克和谢胜利在内的18个人的故事,有新疆人,也有从没有去过新疆的人,他们生活在中国的各个城市,感受、体会、遭遇着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喜怒哀乐,感受着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有的悲欢离合,也和每一个人一样,追赶着中国发展的步伐,努力成为这个世界的一份子,努力成为大家眼中的普通人。

  这不是要树立个别的偶像。除了希望大家通过这些普通而平凡人的故事,重新认识新疆人,也希望大家能抛开地域和民族,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了解最真实的故事,了解最真实的新疆,了解最真实的自己。

  我更希望这群人的努力工作生活的精神所散发出的榜样的力量,能够鼓舞所有年轻人,能够不抱怨、不懈怠、不极端地生活。越努力越幸运,越勇敢才能有改变。

分享
我从新疆来,请大家重新认识真实的新疆人
库尔班江

库尔班江·赛买提,自由摄影师,独立策展人。参与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等纪录片的拍摄创作。策划出版图文集《我从新疆来》。

查看文字稿
我从新疆来,请大家重新认识真实的新疆人

  一说起新疆,大家是不是觉得好遥远,而且还不安全,不太愿意去。但是我们一说到国内的海南、云南,甚至国外的美国、迪拜,我们似乎热情高涨,再远也得要得去。

  一说到新疆人,大家好像觉得很陌生,还挺害怕的,觉得是另一个世界的人,也不知道怎么去跟他们沟通。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我的故事,跟大家聊一聊媒体上不会说的真实的新疆,和大家都一样的新疆人。

  我叫库尔班江·赛买提,自由摄影师,目前定居在北京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我出生在新疆和田的一个维吾尔家庭。

  在和田这样一个维吾尔人口占到96.3%的地方,我小时候能见到其他民族的机会,几乎是没有的。我家人也从来没有告诉我说“你看汉族是什么样、哈萨克族是什么样”。

  大家应该都记得上小学的时候,老师会给我们教一些中国的概况之类的知识,还会介绍中国56个民族的样子。当时的课本里面用漫画的形式展示了56个民族的样子。

  汉族人的形象是头上戴个白头巾,腰上别一个鼓,扭秧歌的造型,这个是最新的汉族的造型 。这个是蒙古族、藏族、回族、哈萨克族,那维吾尔族就是这样。那么我相信大家学完之后,到现在为止也说不全这56个民族的样子,但能记住的就是小人儿的样子。

  所以到现在为止我被问到得最多的就是“你们维吾尔族是带着花帽天天唱歌跳舞是吗?”很可惜我是个一个四肢发达的俗人,如果我会唱歌会跳舞,帕尔哈提是好声音第三,第二得是我。

  这是我最好的兄弟闻星,我刚跟他认识的时候,我的汉语糟糕得可怜,我能听懂的也就百分之十到二十左右。虽然我在中专,我的专业是中文,但我从来都没有好好上过课,我永远忙碌着我的课外活——打拳击、摄影,当然还有谈恋爱。

  我在我的女朋友的学校打篮球的时候跟闻星认识的,有一次打完球,他用手比划的方式,我当时就觉得这兄弟是看得起我才愿意请我去到他家里去吃饭,二话没说就跟着他到他家里面去了。

  到他家里以后我才发现,他的家和我家没有任何区别。最让我惊讶的是他妈妈,说着一口比我还流利的维吾尔语,还做得一手好吃的抓饭。聊天之间我了解到,闻星的妈妈是在和田出生长大,所以她的生活习惯都和维吾尔人是一样的。

  和闻星认识以后,有了想学好汉语的愿望,是回到学校,我就主动要求跟汉族一块儿住,我的汉语也越来越好。

  考大学的时候,闻星这小子也不知道哪儿来的主意,非得要上维吾尔语专业,他父母显然是不同意的,他们觉得在和田,有现成的学习环境,没必要专门去上这个专业,但闻星坚持自己的选择。

  他考上的是和田的一个专科学校,上了第一批给汉族生源的维吾尔语专业班,他的其他同学都是在父母的要求之下上的这个专业,只有闻星自己给自己拿的主意。

  他不光学习维吾尔语,他开始看《古兰经》,开始学伊斯兰教的一些知识,这些都是为了和我更好的沟通和交流。我被我兄弟感动了,他的这些举动让我明白一件事,沟通和民族还有宗教没有任何关系,只要有诚心。

  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,我开始了我自己热爱的纪录片的工作,这期间以新疆为标题的各种新闻开始有点儿热门。大家,包括媒体心态比较猎奇,只要在媒体上带“新疆”两个字,点击率一般都有保障。

  但是另一方面,我和我身边的新疆朋友除了解释能歌善舞这件事儿,我们开始解释新疆为什么有小偷,新疆为什么出暴恐,新疆为什么会出现全国各地其他城市都会出现的暴力恐怖犯罪事件。我还解释最基本的那个概况,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,世居民族就有13个,常居民族有47个。

  慢慢我发现,对于好奇的朋友来说,语言是够的。但是因为我是新疆人,大冬天的被房东赶出房子的时候;因为我是新疆人而被拒绝入住酒店的时候,就算入住了酒店还有热情的警察叔叔深更半夜到我的酒店,拜访我的时候,我就没法解释了。就像大家都对证明“我妈是我妈”,很无语。

  我没办法给他们证明“嘿,我确实从新疆来,但是我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,我无公害”。对他们来说,检查我是他们的工作和任务。这更多的是对新疆缺乏更多的认识。

  我们往往离开家乡就会被贴上家乡的标签,如果我们回到家乡,比如说新疆人回到新疆,是不会感觉到自己是人群中的少数。他们可以放心做自己,过自己的生活。

  但是新疆到了另一个城市的时候,就被动地代表着新疆,代表着自己的民族。在这里,从外貌到语言,从生活习惯到宗教信仰,新疆人从普通成为特殊,甚至更多时候备受困扰。而这更多的还是对新疆认知的缺乏。

  有这样一批新疆人离开家乡,在别的城市生活,他们是在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创造了自己的生活。在新疆这个符号被异化的社会发展环境当中,他们没有选择逃避,也没有选择极端,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,继续热爱生活,创造着一定意义的价值。

  而且他们是在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岗位上,通过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能力。我相信在座的所有人,无论是离开家乡多少年,家乡是我们割舍不断的一个元素。

  对于新疆人,新疆精神在他们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,新疆给了他们鲜明的性格,新疆给了他们一个独特的经历,更给了他们非同寻常的选择,每一个新疆人都是中国这幅画面上的一抹颜色。

  我曾经拍了大量的新疆的秀美风光和人文风情,我曾经因为这些美好的景物和传统文化让人们对新疆有着好的印象。但在经历过后我发现最动人的还是身边真实的人和事。歌舞、瓜果、风景它是不变的,人们只会被吸引一时。

  而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一个群体生产生活的产物,只有当人们看到这些个体都表现出来的时候,就会为之所动。如果少数人的错误做法改变一个群体的印象,那么大多数人的正确理解和积极行动更应该改善一个群体的印象。

  现在最能改变人们的看法的是我自己,和我一样生活在大家身边的,和大家一样的新疆人。

  这两年暴力恐怖事件频繁发生,每一次发生这样的事件,无论犯罪分子是哪儿的人或者抱有什么希望,对于这种事我是深恶痛绝的。而且不管他们是什么目的去做的这件事,影响到了社会的安全,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公民来说,我也在担心我的生命安全。

  而这种社会的安全现状,和这些一群人所做的事情不是一个特殊群体去面对的,或者说去想办法的,这是一个全社会共同的责任。

  这两年,我开始从很多的网络评论发现,人们不再关心新疆的秀美风光,而是开始问候身边的新疆人,他们想知道这一群人在做什么?这时我突然发现我做对了。《我从新疆来》正好可以给人们一个答案,让大家重新对新疆人,有一个正确的认识,更重要的让大家学会去相互沟通和交流。

  去年的十月,《我从新疆来》这本书出版了,一百组人物的故事,让每一个看过的人都感叹出一句话,“原来新疆人是这样的,他和我们没有不一样”。而今年的五月,《我从新疆来》这部的纪录片也开拍了,今天我给大家放一下这部纪录片的预告片,今天也是在媒体上首播。

  刚刚预告片里那个父亲,他叫艾力克·阿不都热依木,维吾尔族,今年62岁,来北京32年了,现在在卖烤肉。1982年中国刚改革开放没多久,他在乌鲁木齐的市场做生意。

  北京来的一个考察队觉得,乌鲁木齐的市场非常有气氛,希望在北京也能感受到这样的风情,于是选了艾力克大叔在内的十几个生意人到北京的马甸做新疆生意。他刚开始是卖水果,后面卖烤肉,甚至有了自己的店面。

  那个时候他想赚够了钱,就回到乌鲁木齐开一家餐厅,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。但还没攒够钱回家,他的第三个孩子就得了脑瘫,每天1000多元的治疗费,没多久就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。

  现在全家靠他一个人每天卖烤肉的收入维持生活,偶尔还需要躲城管。他孩子的老大老二定居在新疆,他的生病的孩子和小儿子跟他们在北京治病和生活,很多人告诉他,他儿子的病是治不好的,但是他依然坚持留在北京,希望有一天有新的药能治好孩子的病。

  另外一个主人公,打手鼓的主人公,他叫谢胜利,汉族人,今年70了,他没去过新疆,但他是新疆鼓王阿不力孜老师,唯一的一个汉族徒弟。

  他年轻的时候是因为对新疆手手鼓的热爱,主动找到阿不力孜老师学习,也许语言、生活上有所不同,但是谢胜利每天都坚持打鼓,最终得到了师父的认可。

  当他师父去世之后,他每天坚持打三个小时手鼓,他说,这是他纪念师父的方式。他今年他有机会新疆,我们期待看到他精彩的故事。

  这部纪录片将记录包括艾力克和谢胜利在内的18个人的故事,有新疆人,也有从没有去过新疆的人,他们生活在中国的各个城市,感受、体会、遭遇着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喜怒哀乐,感受着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有的悲欢离合,也和每一个人一样,追赶着中国发展的步伐,努力成为这个世界的一份子,努力成为大家眼中的普通人。

  这不是要树立个别的偶像。除了希望大家通过这些普通而平凡人的故事,重新认识新疆人,也希望大家能抛开地域和民族,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了解最真实的故事,了解最真实的新疆,了解最真实的自己。

  我更希望这群人的努力工作生活的精神所散发出的榜样的力量,能够鼓舞所有年轻人,能够不抱怨、不懈怠、不极端地生活。越努力越幸运,越勇敢才能有改变。

相关演讲
演讲摘要
无论是离开家乡多少年,家乡是我们割舍不断的一个元素,每一个新疆人都是中国这幅画面上的一抹颜色。希望大家能抛开地域和民族,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了解最真实的新疆。

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

新浪简介 | About Sina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网站律师 | SINA English | 通行证注册 | 产品答疑

Copyright © 1996-2015 SINA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